心便是理,理便是心,心理完全合一了,只有这时,才能作万物的主宰。
一方面熊十力主张,在仁心指导之下去函物、辨物、治理物,即认识万物,获得知识。在这个问题上,熊十力不仅批评了西方的实体论哲学,而且批评了中国的佛教哲学和宋明儒学。
这是西方本体论即实体论哲学的根本特征。[78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64页。本体流行有没有方向性呢?所谓精神做主显然不是纯粹物质的、机械的作用,而是带有方向性、目的性的作用。万物的生命创造是真实的,是以本体为根源的,而本体不是别的,就是万物的生命创造本身,亦即现象的自身。这就是说,人的主体性不是出于自我意识一类的东西,而是出于天所赋予之本心。
将仁解释成用,既能说明其体用不二的特点,又能说明仁的生命活力及其现实作用,仁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与行为之中。他所说的本体,是生命整体,他所说的现象,是生命现象。人类不能企图通过认知理性穷尽对自然界的认识,更不能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。
这就是说,人以其天赋德性能够而且必须参与自然界的生命创造,从而实现人的价值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生命诉求。而人文主义同理性主义是互为表里的。作为超越性的存在,天或天道只是宇宙自然界全体的一个层面而已,是在生生不息、大化流行的生命过程中存在的。但是,天德又是由人来实现的,人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实现原则,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是主体。
这可以说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,确切地说,是一个人学形上学(冯友兰语)的问题。主张情感与理性的统一,而不是二元对立,这是儒学人文主义的理论特征。
孟子说,人人有至贵,看人能不能思而自觉其有。真正说来,人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主体。西方人文主义的最大特点是针对宗教神学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天即自然界就是终极实在,因此,对之有一种归依感、亲近感与敬畏感。
三、儒学是人文主义生态学。儒学的以人为中心,是要解决人的存在及其意义、价值这一类的问题,包括人的自由和尊严的问题。人类是自然界的儿女,决不是自然界的主宰,在这个意义上人与万物也是平等的,因为万物也是自然界的儿女,人与万物是朋友伴侣的关系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,人是真正的主宰,自然界则是没有生命、没有价值的,是被控制被掠夺的对象。
这种宗教精神之所以说是人文主义的,是因为对自然界的敬畏感同样出于人的情感需要和生命体验。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的德性之上的。
正因为人的创造性活动出于内在的德性,因此,人是有价值有尊严的。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民而爱物[⑤],张载所说的民吾同胞物吾与[⑥],即对万物施之以爱。
这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,也是普遍的理性化的情感。但人作为德性主体,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界的赐予,以满足个人的情欲为目的。仁是人的德性的全体,也是人的存在本质,其他各种德性都是仁的不同方面的作用和表现。由此可见,儒学的以人为中心,并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,而是以人的德性为中心,不是为了追求人的利益而与自然界相对立,而是为了实现人的德性而与自然界相统一。情感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,是德性的最初表现。儒家一贯主张,人是有道德价值和人格尊严的,人的道德价值和人格尊严是应当得到尊重的。
对此,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其历史作用。它提倡在人文关怀中解决人与自身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,实现一种生命的整体和谐。
天道是指自然界的变化之道,人道则是指人类的文化创造。自下而上是不断提升人的情感需要,实现与天道、天德的合一。
所谓生态伦理,就是承认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,人不仅是自然目的的实现者,而且是一切生命的维护者,人对自然界的万物(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)有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,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,与之和谐相处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,自古即有生态问题,只是20世纪以后,由于生态危机的出现和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恶化,才引起人类的重视。
儒学的天人合一论,是一种广义的生态学。从最终的意义上说,儒家的人文主义生态学具有深刻的宗教精神,其主要表现是对天即自然界有一种报本之心、敬畏之情。儒家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,但这要从自己开始,其前提就是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因此,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,而且是情感的动物。
《贲卦·彖传》说:阴阳交错,天文也。一、不能离开自然去谈人文。
宗教神学将神(上帝)说成是创造一切的绝对主体,人则是被造物。但是,今人所谓人文主义,又是吸收西方人文主义之后提出来的。
既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,又是有独立人格的人。情感问题是一个真正的人的问题,既是人的存在问题,也是人的价值问题。
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因此,应当在这一基本模型之内思考儒学的人文主义问题。欲字有多层含义,有克伐怨欲之欲,也有我欲仁、从心所欲之欲。儒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,而儒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(至少主流派是如此)。
孔子说: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天人合一决不仅仅是儒学中的一个问题,它是全部儒学理论的基本模型。
这里所说的人文,正是今日所谓人文主义的文献来源。而是因为,人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即天道、天德的实现者,因此能够建立文明,化成天下。
一切儒学问题都是在这一基本模型之内展开的。这其间虽有差异性原则(爱有差等),但仁爱的普遍性是不容怀疑的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